登革热(dengue fever)是登革热病毒引起、伊蚊传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。临床特征为起病急骤,高热,全身肌肉,骨髓及关节痛,极度疲劳,部分换着可有皮疹、出血倾向和淋巴结肿大。应做好疫情监测,以便及时采取措施控制扩散。患者发病最初5天应防止其他蚊类叮咬,以免传播。典型患者只占传染源的一小部分,所以单纯隔离患者不足以控制流行。预防措施的重点在于防蚊和灭蚊。应动员群众实行翻盆倒罐,填堵竹、树洞。对饮用水缸要加盖防蚊、勤换水,并在缸内放养食蚊鱼。室内成蚊可用敌敌畏喷洒消灭,室外成蚊可用50%马拉硫磷、杀螟松等作超低容量喷雾,或在重点区域进行广泛的药物喷洒。登革热的预防接种目前还处于研究阶段,不能用于疫区。
登革热媒介伊蚊活动规律
成蚊的活动性较差,一般活动范围为100米内,最长可达400米,也跟宿主、孳生地、栖息地和风向等有关。产卵后静栖数小时,再飞行寻找宿主吸血、栖息地和产卵场所。黎明和黄昏为活动高峰,黄昏峰又称“婚飞”。白纹伊蚊白天对人的攻击性强,而且多次吸血。人的气味和呼出的二氧化碳强烈吸引成蚊,成蚊吸食人血繁殖,同时将病原传给人。雄蚊由于羽化后很快完成交配的使命,1周死亡,而吸血雌蚊则可以经过4个吸血繁殖周期,历时1个月。